【学习强国】刘帮成:如何抓好改革落实“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4-09-09 浏览量:283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起全局性、引领性作用的文件,必须更加突出重点,把重心放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改革举措上。

必赢bwin官网登录入口专家学者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分析。


如何抓好改革落实“最后一公里”

□ 刘帮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基层是改革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增强改革实效,确保基层落实是关键。

改革落实的现实难点

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基层是改革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改革实效的直接受益者。改革越是走向深水区,触及的利益矛盾越尖锐,在基层尤为如此。在增进改革实效方面,基层面临着多方面的现实难点——

首先,基层治理事务繁多、矛盾关系复杂,这要求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可行性与有效性。然而,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如果在制订改革方案时缺乏深度调研,则会导致改革措施与基层实际情况脱节。

其次,基层干部是推进改革落实的关键力量。但在实践中,一些基层干部的观念和能力存在局限性,比如对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有时因担心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而缺乏积极性,这都影响了改革措施的有效执行。

再次,改革的成功实施需要广泛的群众支持,但是基层在宣传改革的意义和目的时,可能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得一些群众对改革的意义和目标理解不足,甚至存在误解和抵触情绪,导致改革措施难以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最后,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基层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一些基层单位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短板,比如激励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缺失等,加之在资源配置和权力分配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改革措施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强化改革针对性科学性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这是落实改革的前提。基层处在直面人民群众的第一线,治理事务繁多、矛盾关系复杂,需要把握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和交汇处,更应注重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鼓励基层在实践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进。

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特别是要把改革重点放到基层真正面临的实际问题上来,重点分析研判制约基层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公平正义与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与民生的焦点问题,围绕基层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改革方案,找准基层增进改革实效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奔着问题去、照着问题改。

其次,要开展深入调研。通过入户走访、群众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实事求是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要求、利益诉求,问需、问计于民,确保改革措施能贴近基层实际、落到基层实处,真正解决基层面临的突出问题。

再次,要科学制订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的目标、任务、措施和时间表,既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抓住基层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应确保改革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进而提高改革成效。同时,要注重差异化施策。在推进改革时,一定要结合基层自身实际情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深入推进改革,严格避免“一刀切”和“照搬照抄”,确保改革措施能够符合基层的实际需求。

提高基层干部素质能力

基层干部是推进改革落实、增进改革实效的关键力量,干部群体的素质能力直接事关改革成败。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真正提高基层干部改革攻坚能力,才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防止消极懈怠贻误改革,不断纵深推进改革、提高改革实效。

第一,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全面强化基层干部的理论武装,实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引导基层干部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在基层干部队伍中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特别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要亲力亲为抓改革,切忌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坚决防止和克服各种痕迹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

第二,完善干部教育管理制度,健全常态化、具体化干部学习机制。借助开展日常培训、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原则、举措,进一步推进改革落实、增进改革实效。通过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基层干部领导水平、改革意识、落实能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增强基层干部执行力、凝聚力、战斗力,着力解决不善为、不能为、不敢为等问题,把基层改革落实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增进改革实效的强大力量。

第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建立改革重点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基层干部激励机制,对那些冲在改革落实一线敢闯敢拼、锐意进取的干部,在职位晋升、薪资福利等方面适当给予一定的倾斜照顾,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改革实效专项问责力度,以压力倒逼干部提高积极性和组织活力,发挥负向激励的巨大震慑作用,重拳纠治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现象。

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为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行动、让改革在基层真正落到实处,既要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在基层人民群众中寻找改革落实切入点,又要在群众中形成共识、保持一致,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首先,广泛宣传改革的意义和目的。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图文并茂的表达、简明扼要的解释,通过开展媒体宣扬、社区宣讲、日常宣教,突出基层改革重点、直击群众关心要害,让群众真正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在基层形成对改革的广泛共识。

其次,适时发布改革落实相关信息。加强对改革成果的正面宣传报道,展示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和发展成就,让基层群众了解改革的进展情况和已有成效,充分展示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增强他们对改革的信心和期待,充分调动并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人民群众与党在落实改革上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再次,积极回应基层社会关切和疑虑。对落实涉及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要主动进行回应和解释,消除误解和误判,最大程度防止各类冲突事件发生,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支持,推动改革谋划与基层落实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此外,激发和引导群众主体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群众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改革路径和模式。通过组织群众参与改革方案的制订、实施和监督等环节,让群众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整个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既能切实增强基层群众获得感、认同度,更能助力基层改革的纵深推进,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优化制度体系建设

制度稳则改革稳,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问题。《决定》要求,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决定》针对我国基层现实,专门指出“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并特别强调“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在基层建立并完善充满活力、符合实际、科学规范的体系机制,综合发挥制度的引领与保障作用,推进基层改革落地规范化、程序化、系统化,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第一,完善基层改革领导机制。对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任务,秉持协同治理与整体性治理理念,不断探索和完善“职能驱动+工作专班”的复合型组织架构。在保留并强化既有职能体系的基础上,推进设立扁平化、跨领域的实体工作专班,有效整合并贯通分散的职能板块,构建响应迅速、执行坚决、协同高效的改革执行领导体系,确保改革任务顺利推进并取得实质性成效。

第二,健全改革落实闭环管理工作机制。聚焦基层改革重点的清单式管理与项目化实施,确保从事前调研、政策制定、任务部署,到监督检查再到反馈优化的全链条无缝衔接,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通过科学方法明确每项改革措施的责任归属与完成时限,编制出条目清晰、责任分明的改革权责清单,确保改革任务可追踪、可考核。同时,提升改革推进过程的透明度与可视化水平,为每项改革任务定制详尽的流程图与进度跟踪表,实现改革进展的实时掌握,确保基层改革步伐稳健有力、成效稳步提升。

第三,探索完善改革成效评估与检查监督机制。探索完善基层改革督查评估工作模式,从制度层面提高各地区各部门推动改革取得实效的干事积极性。优化基层改革实践核心评估标准,一体运用自我评估、上级评估、第三方评估等多元评价体系,深入分析落实改革中存在的短板与弱项,对落实改革中行之有效的创造性举措和方案,要及时进行总结回顾,推广一系列优秀案例,尊重基层实践、提炼普适经验、产生示范效应。

第四,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和敢于斗争的基层干部保驾护航。改革路上难免会遇到不确定性因素和种种挑战,改革预期的成效实现关键在于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主动配合和切实落实。当前,改革已经迈入深水区,要以制度的激励和保障加持,切实将“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做足压实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不断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开拓进取担当作为。

(作者系必赢bwin官网登录入口教授、副院长,上海市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创新政策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学习强国、大众日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