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琪轩副教授参加第六届国际政治经济学论坛

发布时间:2015-09-09 浏览量:499

2015年9月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第六届国际政治经济学论坛暨“一带一路: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湖北、辽宁、吉林、河南和甘肃等省市科研和教学机构的10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高卫星主持开幕式,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慧、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务副秘书长佟晓滨、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分别致辞。王正毅、余丽、郭惠民、关雪凌、李建民、李晓、周方银、高程等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发表演讲。

会议议题有四个方面,包括:“一带一路”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一带一路”与跨区域治理、“一带一路”与经济一体化等。参会人员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给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从新的视角考察了当今中国、区域和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并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我院黄琪轩副教授在小组讨论会上做了报告《从西方大国市场开拓历史看中国的“一带一路”》。黄琪轩在报告中指出:世界政治经济史上,西方大国四个类型的市场开拓可以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经验参考。作为世界政治中的两个后来者——德日而言,19世纪末期德国“抢占守成大国的市场开拓模式”是危险的,因为它损害了霸权国英国国内的产业利益,推动英德经济竞争升级到军事竞争;20世纪后半期日本“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是脆弱的,因为它损害了霸权国美国国内的产业利益,促使美国选择限制日本产品进入美国市场,阻断了日本的市场开拓之路。而19世纪末英国“倚靠边缘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是摇摆的,面临产业损害的边缘国家逐渐出现强大的产业集团反对英国的市场渗透,使得这一模式的摇摆性逐步显现;美国“基于国内开发的市场开拓模式”是稳固的,它让边缘国家国内出现日益依赖美国的产业集团,为美国撬动海外市场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工具和更大的回旋余地。中国的市场开拓需要避免前三类模式的困境,优先开发国内市场是中国“一带一路”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石。我院硕士生李晨阳同学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正毅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深化了与会学者对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一带一路”问题的认识,并对会议主办和协办单位的组织工作表示感谢。

Back to Top